目前分類:牙周病治療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細胞治療被許多癌末患者視為最後一線生機,但因台灣法規限制,癌患只能到國外治療,不僅昂貴、品質也參差不齊。行政院昨天宣布最快2月在台開放,每年可望嘉惠10萬名患者。

衛福部去年9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特管辦法),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包括癌症病人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另外像是大面積燒傷及困難傷口的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膝關節軟骨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等。

行政院昨宣布去年活動假牙整合跨部會資源,最快本月將有首批醫院通過牙周病治療方式核准,正式為患者提供治療。

細胞治療是目前醫界一大突破,被癌症患者視為最後的一線生機,過去因台灣法規未開放使用,許多癌友只好飛往國外尋求治療,經常因語言不通,或對於法律、醫療知識欠缺情況下,引發糾紛。

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科主任邱士華表示,細胞治療是最近20年才出現的技術,不像藥物開發已有數百年歷史,穩定性自然不如藥物嚴謹、成熟,但確實可望補足現行手術和藥物的不足,讓已經無藥可醫的癌症、慢性中風等患者,不再成為絕症。

邱士華說,根據了解,台灣確實有不少癌末患者已經試過各種治療方式仍然沒效,只好到國外尋求細胞治療,每個療程至少都是百萬起跳。

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細菌感染,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牙齦、牙周韌帶和齒槽骨)發生病變,輕者會有口臭、牙齦發紅腫脹疼痛及刷牙流血症狀,嚴重時牙齒會搖動甚至脫落,常見的慢性牙周病一般可分為牙齦炎和牙周炎,這兩種臨床症狀不盡相同的疾病,一般籠統合稱為牙周病。牙周病也會透過唾液,經由飲食及家人的接觸而互相傳染。40歲以上百分之九十有牙周病;另者細菌一旦經由發炎的牙齦進入血液,附著在受傷的心臟瓣膜或心內膜壁上,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細菌性心內膜炎,引發心臟疾病。造成牙周病不單只有一種病菌,需要精確診斷出是那一種細菌,才能對症下藥,在傳統的牙周治療加上使用雷射光的高能來同時消滅所有感染區內不同種類細菌是最佳方法。

然而,到國外治療並不代表治得好,邱士華說,國外的細胞治療除了品質參差不齊,資料也不夠透明,過去就曾聽聞有患者到烏克蘭接受治療,注射幹細胞到腦部卻長出腫瘤,加上長期居住在國外難度較高,術後追蹤也成了一大問題。

根據台灣法令,只有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確認安全無虞的細胞治療,才能使用在患者身上,施作的醫師也必須受訓,學習細胞製程及實驗室品質控管,而非單純診斷、開處方箋。

邱士華強調,雖然目前細胞治療療效仍然因人而異,但至少安全絕對有保障,費用也比國外低廉,對台灣醫界、患者、生技業者來說都是正向的發展。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發布特管辦法後已開始接受醫療院所申請,目前已有北、中、南共4家醫學中心或準醫學中心完成審核,將進入最後對患者的保護措施評估,主要申請以治療癌症、膝關節軟骨缺損、皮膚受損等為主。

石崇良指出,未來開放細胞治療技術應用後,每年單牙周病治療是癌症患者就可望有10萬人受惠,加上其他適用疾病,可望造福更多患者。

牙菌斑是不斷在牙齒上形成粘性的,無色的薄膜。細菌生活在菌斑和分泌,導致蛀牙和刺激牙齦組織酸。這種刺激導致由身體的炎症反應,最終可導致牙齦炎和牙周病。如果斑塊不刷牙和使用牙線定期清除,它變硬創建演算(也稱為牙垢)。演算不能用牙刷被除去; 只有牙科專業人士可以在口腔清潔時將其刪除。牙周治療為了保持菌斑和牙石得到控制,這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刷牙兩次,用牙線每天至少一次,看你的牙科專業定期清洗。

劉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50歲張姓工程師因得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動輒4、5個小時,近2周起身活動後總會覺得呼吸喘,到胸腔科檢查並無異常,然而喘不過氣情形越來越嚴重,改掛心臟內科門診,檢查後發現肺動脈竟有血栓塞住,所幸透過抗凝血藥物治療後,不再氣喘吁吁,醫師也提醒他:「賺錢有數,想要活,就要動!」

亞洲大牙周病治療方式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許楹奇表示,張先生本身患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狀況,平時都有定期追蹤治療,不過近2周來,無論是走路活動或跑步後,都特別容易覺得喘,詢問日常作息,發現患者因工作關係,經常一坐就是好幾小時才起身,透過心電圖和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患者肺動脈一個很大的血栓塞住,若不立即處理,恐怕會猝死的危險。

經收治住院,採用抗凝血藥物溶解血栓治療一個星期後,張先生症狀逐漸改善,並成功出院,目前持續使用抗凝血藥物追蹤,醫師也特別告誡他避免久坐不動,最好每半小時就起身走一走,「要活就要多動」。

許楹奇指出,肺動脈栓塞是指肺動脈血管被來自下肢深部靜脈的栓子塞住,形成栓子的物質(見圖),包括固體、液體或空氣,一旦出現拴塞,會影響病患的呼吸交換,常見症狀為活動性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胸痛、水腫、發紺等,故長期操作電腦者、乘坐長途飛機、火車者、長期臥床病患、手術後的病人等,都容易因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引發肺動脈栓塞症狀。

治療牙周病並不能只挑嚴重的部位治療,畢竟口腔內的細菌是流通的,會互相散布;牙周治療,必須將口腔內的整體細菌量降到最低,否則只是治標而非治本。此外,治療牙周病後,還要針對可能的加重因素進行矯正,例如缺牙重建等。一旦有缺牙,卻仍置之不理,很容易造成部分牙齒受力過大,加重牙周病的症狀;若牙齒排列不整齊,也容易卡住食物殘渣,造成口腔內細菌量增加。一旦等到很嚴重才治療牙周病,將加重牙周病治療的複雜度。若早期在牙周囊袋小於5 厘米時即被發現,只要讓牙醫師移除牙結石後,加強居家口腔清潔照護即可,但若牙周囊袋已超過5厘米,則需接受進一步的牙周治療。

許楹奇指出,因肺動脈栓塞的症狀與許多疾病類似,使得漏診比例高,故為確保呼吸急促是否與其他臟器受損相關,需進行多項檢查相互應證,包括胸部X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肺血液灌流及氣體分佈檢查、胸部電腦斷層牙周病治療,及抽血檢驗動脈血和D-dimer數值是否升高等,才能找出元兇。

許楹奇說,傳統上會建議以口服抗凝血藥(如可邁汀)治療,而新一代的抗凝血藥物不但出血風險小,使用上也更為方便,不需抽血監控藥物濃度,也增加病患服用藥物的遵從性,若肺動脈栓塞危急生命時,可使用血栓溶血劑,或手術╱導管方式直接抽吸清除血栓。

許楹奇提醒,肺栓塞患者需長期進行抗凝血藥物治療,應避免跌倒、拔牙等容易出血的情活動假牙形,拔牙應告知醫師服用藥物;出現不適症應及時就醫,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

台灣人的口腔問題高居亞洲之冠,但對牙齒健康的重視卻嚴重落後。一般人在牙疼時會去看牙醫,卻不知刷牙時牙齦出血更需要找牙醫診治。根據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全年度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地區成年人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9成。其實牙周病與高血壓、糖尿病同樣是成年人常見的慢性病,大家關心血壓、血糖健康的同時,也不容忽視牙周健康。 你知道身體最多細菌是哪一個部位?答案是口腔。口腔內的牙周如同建築物的地基,一旦鬆垮,不但無福再享受美食,健康也受到影響。
1.引發全身性疾病:牙周病對健康的影響不限於牙齒,可能成為全身感染病灶,引起全身器官的病變,導致疾病發生。
2.嚴重傷害孕婦及胎兒:大家皆知,菸酒危害孕婦;但很少人明白,牙周病比菸酒更傷害孕婦及胎兒。牙周細菌進入孕婦體內血液中,會提高早產風險,並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3.營養失調:牙周病所引起牙齒移位、缺牙、咬合錯亂,均會造成吃東西困難,導致營養失衡。如果是中老年人更是會影響消化與吸收,加速身體老化。
4.影響容貌、發音:牙齒可以維持臉型的長度與豐腴,缺牙會像「陽婆婆」一樣,臉頰與嘴唇上佈滿皺紋,老態顯現。就算沒有皺紋,出現牙齦紅腫出血化膿、缺牙、牙齒伸長移位、口臭等,及說話漏風,都會影響個人形象,造成心理問題。
5.花大錢治療:牙周病療程複雜,健保能給付的範圍通常只涵蓋傳統手術清除牙結石的部份,其餘的治療或整型需自費,且費用昂貴。

劉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4國貴賓和健康醫療專家,跟著主辦單位左扭右扭,大跳台灣牙周病治療方式健康操。恢復疲勞的健康操呼應2018台灣全球健康論壇的「韌力」和「復原力」主題,各國齊聚探討在天然災害、人為災害、文明病盛行的今日,如何發揮彈性,因應各種衛生健康系統的挑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則分享打造「健康平權」社會的經驗。

王英偉表示,雖然台灣的健保覆蓋率達99.6%,但根據病歷分析,每個人所能觸及的醫療資源仍有顯著差異。例如居住縣市、教育程度、族群身分,這些都影響個人的預期壽命長短、心血管疾病機率、甚至健康習慣(如吸菸、吃檳榔)的養成,凸顯出台灣健康網絡中某些區塊的脆弱。

為快速因應突來的狀況,必須在事前做好準備,讓民眾平常就能觸及所需的資源。王英偉強調,政府從「個人、社區、社會」三個層次著手。個人部分,由政府和民間團隊針對某些特別需求的群體,給予特定的資源。另外為因應流感,衛生署提供免費疫苗接種,以及健康宣導。或是,針對罕見疾病患者,將202種罕見疾病納入健保範圍,同時提供藥物和營養品的補助。

即使沒有蛀牙的人,也可能有牙周病,它的初期表現相當輕微,平常就只是刷牙的時候流一點血,嚴重一點,頂多就是牙齦腫脹,很多患者完全不覺得怎麼樣,不認為自己有牙周病,或是根本不把牙周病當一回事。殊不知它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疾病,慢慢的侵蝕牙根,所以牙醫很直白的說:「牙周病隨時會發生」,只要口腔衛生沒維護好,隨時會有牙齦炎、牙周病的產生。嚴重的牙周病發生時,唯一的牙周治療方法,恐怕是整顆牙齒都得連根拔除了。而且牙周病並不只是單純的口腔疾病,因為它是一種慢性發炎,也會影響全身的免疫力。因此,牙周病也和全身疾病有相關聯,除了跟糖尿病有相關外,最可怕的莫過於與心肌梗塞、腦血管病變,甚至和失智症也有關。

社區部分,利用整個地方力量,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環境。例如打造高齡友善社區。王英偉表示,再過9年,老年人口將佔台灣總人口的20%,年長者的生理功能開始衰退,對醫療資源會有更頻繁的需求,社區應增設足夠的醫院、健康中牙周病治療心,政府也從2012年開始推動「活躍老化計畫」,結合社區關懷據點,推動多元老人健康促進活動。

社會力量部分,包括提高醫學系和牙周病治療護理系的原住民學生比例、推廣CPR等醫學常識教育宣導、建立山區救護交通系統、完整臨床資訊系統,追蹤疾病比率和藥品擴及率等等,讓醫療資源確實進入山區。

王英偉表示,當有幾個人掉進洞裡,我們要有跳進洞和他們同落困境的同理心,用這種思維,去制定因應的政策,才能進一步達到平權,最終拆除所有的藩籬。

牙周病是因黏附在牙齒表面上的牙菌斑細菌產生毒素引發牙肉發炎並進而造成支持組織破壞的疾病。早期牙肉會變紅、變腫,容易流血,稱為牙齦炎,此時牙周還可因刷牙及使用牙線而恢復健康。等到嚴重的牙周炎發生時,牙肉及骨頭可能已受到嚴重的傷害,牙齒可能鬆動、脫落或必須拔牙。事實上,四分之三以上的成人口內有不等程度的牙周疾病。早期牙周病常常是無痛的,所以定期檢查並時常注意自己是否有牙周病的跡象是很重要的。假如你警覺到自己有以下癥兆時,你應該考慮請牙醫師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已患有牙周病。刷牙時牙齦流血。牙肉紅、腫、痛。牙肉萎縮。持續口臭。牙齦化膿。牙齒鬆動。咬合改變。活動假牙不密合。

劉佳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